
在廣袤的鄉村,地下自來水管漏了,如何及時發現?分散于千家萬戶的供水設施,運行狀態如何實時掌握?那些偏遠的村落,是否存在供水盲點?這些“看不見”的難題,長期考驗著農村供水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山東,這些農村供水管理的難題找到了一把跨界解鎖的“新鑰匙”。通過“水電聯動以電鑒水”機制改革,水利系統和電力系統實現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用一度電的流動,照亮一管水的軌跡,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樣本。
困境 傳統管理模式遭遇瓶頸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農村供水網絡覆蓋8.6萬個自然村,涉及人口7262萬人。近年來,隨著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持續提升,廣大農民已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跨越,但傳統管理模式的短板也日益凸顯。
地下自來水管網“看不見”的漏損,是供水企業的“運營黑洞”。在采訪中,多位基層水務人員反映,部分地區管網老化,漏水點往往要等到滲水漫出田間或村民報修才能發現。再加上故障排查主要依賴人工巡檢,難免出現排查滯后、覆蓋不全的情況。
用水戶“看不見”的異常,則是另一個“監管盲區”。在傳統管理模式中,對用水戶用水行為的監管多靠月度乃至季度一次的人工抄表與巡查,數據采集頻率較低,難以保障管理的實時性與有效性。
“農村供水點多面廣,這些‘看不見’的異常,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如同霧里看花,難以捕捉?!笔∷麖d農村水利處處長趙琳坦言,“單靠水利部門單打獨斗,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監管盲區依然難以消除。”
她進一步分析,供水設施的運行離不開電力支撐,這恰恰為破解難題提供了關鍵抓手。然而長期以來,水、電數據處于“信息孤島”,彼此從不“對話”?!袄纭哂秒?、低用水’的反常配比,可能暗藏著盜用水行為;零用電的空置戶若持續產生水量記錄,背后極可能存在管網滲漏;而長期零用水現象,則可能指向水表故障或住戶已搬離等情況?!彼忉尩?,“這些隱藏在數據中的異常信號,過去很難被及時察覺?!?br />
如何捅破數據壁壘這層“窗戶紙”,讓深埋地下的漏損點、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異常行為變得“看得見、管得住”?
破題 電力大數據成監管“透視鏡” 面對困局,山東以跨界融合思路破題,在全國創新推出“水電聯動以電鑒水”改革,推動跨行業、跨部門數據共建共享,讓電力大數據成為農村供水監管的“透視鏡”。趙琳介紹,省水利廳與國家電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近日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水電協同以電鑒水”專項行動賦能農村供水保障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通知》,標志著這一改革正式落地。
何為“以電鑒水”?通俗來講,就是以電為鏡照水貌,靠數據管水。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數字化部數據分析處處長常英賢解釋,該模式依托電力系統“精準計量、實時監測、全覆蓋”的天然優勢,將水利部門的供水調控需求與電力大數據分析能力深度融合。“其原理在于,供水設施只要運行就離不開電,通過構建用水(電)量比對分析、建立‘一戶一碼’索引,實現用水狀態的精準研判、設施運行的實時監測和服務資源的協同聯動等,最終實現1+1>2的治理效能?!?br />
這一模式的優勢,在德州部分試點水廠得到體現。走進德州陵城區水廠中控室,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消毒設備的用電量、電壓、功率等數據?!耙酝驹O備出現故障,若未能及時發現,可能帶來水質安全隱患。”水廠負責人王連勇介紹,用電量監控裝置可對消毒設備啟停狀態、運行時長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異常,即時在平臺上推送告警。
更宏觀的效益體現在決策支持上,國網濟寧供電公司數字化部主任桂綱介紹,在前期可行性分析過程中,通過比對濟寧市2024年度用水戶用電的歷史數據,系統從未通水戶中精準篩查出1393戶長期空置房屋,可初步判斷無需再鋪設相應供水管網,預計可節省工程建設投資近30%,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突破 從精細畫像到暖心服務 隨著專項行動的啟動,山東省將通過構建用戶精細畫像、賦能設施管理、強化區域監測、深化聯動服務四項重點任務,提升農村供水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服務效能。
實現精準管水,首先要摸清用戶底數,管好供水設施。根據專項行動部署,山東省將系統整合農村供水用戶檔案、電力戶號與水表編號,構建全省統一的“一戶一碼”水電索引數據庫,建立用電—用水特征模型,實時掌握居民用水用電動態。同時,依托水電聯動數據,構建設施健康評估與風險預警模型,實現對供水設施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與故障精準定位。通過分析供水能耗數據,構建“用電峰谷—用水高峰”協同調度模型,優化水源調配與管網壓力,可在旱季或用水高峰時段實現“錯峰蓄供、節能降耗”。
針對區域供水不平衡、管網漏損難發現等問題,山東省將通過構建區域異常分析模型,對不同區域、不同時段的水電使用規律進行比對,智能識別供水未覆蓋區域和用水異常區。系統可自動判斷是管網漏水、設備故障還是非法取水,并生成整改建議,助力形成“發現—處置—反饋”的管理閉環。
水電協同不僅在管理上做文章,更在服務上見實效。山東省將利用現有供水服務中心和電力彩虹驛站,聯合打造“水電一家親”服務驛站,提供充電、飲水、業務咨詢等便民服務,打造鄉村便民服務新陣地。同時,建立“水電雙預警”機制,對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用水用電異常進行監測,及時推送風險提示。
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中心)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胡孟認為,“以電鑒水”是跨部門協同治理的創新實踐,既發揮了電力數據實時、精準、全覆蓋的優勢,又解決了量大面廣農村供水工程、管網和用戶管理的監管難問題,為推進農村供水數智化轉型和鄉村治理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根據部署,山東省將分兩步推進改革落地。2026年6月底前完成12個試點縣(市、區)試點的水電檔案匹配入庫,構建核心分析模型,并初步建立聯動服務體系;2026至2027年進入規模推廣期,在全省范圍內迭代優化數據模型,整合服務資源,最終形成“以電鑒水”的行業技術規范,并將此協同治理模式向更廣泛的領域推廣。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