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廣州市第四批31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正式揭曉,兌現了建設100條市級美麗河湖的生態承諾。這些美麗河湖涵蓋“城鎮型”“湖庫”“自然生態型”多種類型,各美其美,共同構成羊城多彩水生態畫卷,標志著廣州水環境治理從“治污攻堅”到“品質躍升”的歷史性跨越。
分批推進,百條河湖各美其美 在十五運會到來之際,廣州的河湖正以嶄新面貌迎接這場體育盛會。廣州美麗河湖建設采取分批實施策略,第一批15條、第二批16條、第三批38條、第四批31條,總計100條(個)河湖入選,循序漸進地推動全市河湖面貌提質升級。
廣州美麗河湖建設不僅形成規模效應,更涌現出一批獲得國家和省級認可的標桿典范。其中,流溪河、增江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烏涌、增江、南崗河—木強水庫、東濠涌入選廣東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從區域分布來看,從化區以自然生態型與湖庫為主體,流溪河、鴨洞河等5處河湖保持了源頭清流;增城區兼具自然生態型、湖庫與城鎮型等多種特色,增江、派潭河等14條河湖成為東北部生態屏障。南沙區作為廣州面向海洋的窗口,以城鎮型水系為主、湖庫為輔,蕉門河、鳧洲水道等13條河湖構筑起濱海新城的水系網絡。
越秀區的東濠涌是城鎮型河涌治理典范,已成為市中心親水景觀的典范。海珠區以湖庫與城鎮型并重,海珠濕地、石榴崗河等6處河湖濕地分四批建設,構筑起都市中央的生態綠心。荔灣區涵蓋城鎮型河涌與城市湖庫,荔枝灣涌、荔灣湖等8處水景,重現了西關水鄉的韻味。天河區城鎮型與湖庫兼備,車陂涌、獵德涌等7條河湖經過治理,從曾經的“黑臭河”變身“生態廊道”。
白云區以湖庫為主體、城鎮型為補充,10條河湖從白云湖到石井河,構建了北部的生態屏障。黃埔區城鎮型與湖庫交織,11條河湖包括烏涌、南崗河—木強水庫等,形成了山水連通的格局。花都區以湖庫為主、兼具自然生態型,9處河湖如花都湖、芙蓉嶂水庫等,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番禺區以城鎮型為主導、自然生態型為亮點,11條河湖涵蓋市橋水道等多類型水體,展現了水鄉特色。
共建共享,貢獻廣州治水經驗 河湖華麗蛻變,離不開系統思維的科學統籌。廣州始終以系統思維統籌美麗河湖的保護與建設,既注重恢復河湖生態功能,也著力提升濱水空間品質,讓100條河湖織就成串聯城鄉的生態廊道。這些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涵蓋了全流域系統治理、生態廊道建設、黑臭水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及中心城區河涌生態修復等多種成功實踐類型,為河湖治理貢獻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廣州經驗”。
荔枝灣涌曾在工業化浪潮中淪為藏污納垢的“臭涌”,經過多輪整治提升,“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嶺南盛景重現。東濠涌曾因雨污合流淪為“城市臭水溝”,通過合流口截污改造,水質從劣V類提升到Ⅲ類。流溪河經過多年的攻堅克難,消匿60年的飛瀑草再現,滅絕40年的唐魚回歸。南沙濕地通過系統修復紅樹林、優化棲息地,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以水為媒,共襄全運。隨著全運會的到來,廣州的美麗河湖已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既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健身的好去處,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運動員和游客展現了廣州“綠美灣區”的生態魅力。
在越秀區,流花湖、東山湖等環抱著廣州老城,為這座體育名城增添靈動氣息。在天河區,華南國家植物園生態湖、天河公園中心湖等如翡翠般點綴城市中央商務區。在番禺區,大學城中心湖、礪江河等水體與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相互輝映,為全運會營造了優美的競賽環境。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