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近日揭曉美麗海灣評選結果,惠州紅海灣(惠州段)與大亞灣(惠東段)雙雙獲評“廣東省美麗海灣”,其中紅海灣(惠州段)憑借其系統性的生態治理與創新性的價值轉化模式,成功入選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海上生紅樹,鷺鳥點煙汀。紅海灣(惠州段)正以其“海擁半島、島抱碧洋、洋綴翠島”的獨特地理格局和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濱海生態建設的亮麗名片,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保護提供“惠州樣板”
系統治理:陸海統籌攻堅,重塑碧海銀灘 如今的紅海灣(惠州段)灣內,分布著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連片紅樹林,形成“海上森林—灘涂—淺海”三級生態屏障,棲息鳥類超130種,魚蝦蟹貝繁衍其間。五類瀕危海龜在此棲息,繪就“紅樹映水、龜翔灣生”的生態畫卷。

然而,曾經的海灣猶如“死海”,由于海水養殖無序發展,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等陸源污水排入,海水逐漸變得黑臭,紅樹林等生態系統急劇萎縮,對海灣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挑戰。
痛定思痛,惠州市以陸海統籌為原則,在紅海灣(惠州段)打響了一場全方位的海灣治理攻堅戰。
在吉隆河流域,累計投入4.2億元實施“水岸同治”,通過完善城鄉污水管網、整治“散亂污”企業等舉措,將水質從2019年的劣Ⅴ類提升至2024年穩定保持Ⅱ類。全市構建了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管”閉環機制,199個排口實現100%備案管理,并建成日處理能力11.5萬噸的“五廠聯動”污水處理體系,配套管網覆蓋所有街鎮。2024年,灣區排口達標率達99.52%,近岸海域水質多年保持100%優良,沿灣海域環境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現在海水清了,沙灘也干凈,我們漁民感受最深。”鹽洲島本地老漁民告訴記者,以前經常能看到海面漂浮的垃圾,現在幾乎很少看到。這得益于惠州聚焦近岸海域與入海河道垃圾污染,建立屬地負責、部門聯動、多點布控的治理機制,推行“巡查—通報—整治—反饋”閉環管理。2024年,惠東縣組織實施常態化垃圾清理,累計清理海岸121.22公里、海域72.7平方公里,垃圾總量達41.94噸,有效維護了灣區岸灘海域的潔凈狀態。
同時,惠州市全面整治養殖污染,累計清退非法養殖面積3796畝,清拆鹽洲漁港網箱1610口,并在全縣100家高位池養殖企業配套建設“三池兩壩”尾水處理系統,實現養殖尾水治理全覆蓋。
生態保育:科學修復守護,構建生命樂園 2024年8月,紅海灣(惠州段)海域首次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廈門文昌魚,平均密度達47尾/平方米。以廈門文昌魚為代表的珍稀海洋生物是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和關鍵物種,這一發現顯示海灣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顯著成效。
多年來,惠州堅持保護與修復并重,在紅海灣(惠州段)構建起完整的濱海生態系統。
自2013年起,惠州將紅樹林保護納入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先后出臺多項保護規定,并設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同步,加強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構建“保育—科研—宣教”三位一體保護體系。近年來,保護區累計放流海龜超6.5萬只,常年棲息5種國家重點保護海龜。
“看著一片片光禿的灘涂重新披上綠裝,白鷺回來了,魚蝦也多了,這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在考洲洋從事紅樹林巡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感慨道。通過累計投入近3億元實施8個修復項目,選用本地紅樹種進行科學種植,考洲洋新增紅樹林面積逾6000畝,恢復至上世紀60年代連片規模,建成全省首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

以紅樹林保護修復為核心,惠州推進“退養還濕—潮溝修復—生物廊道構建”立體修復工程,重建紅樹林濕地系統。通過陸海統籌、要素聯動、功能融合的多維治理架構,初步形成海灣生態環境治理的“控源截污—立體修復—功能再生”大灣區實踐。2023年,好招樓、鹽洲島紅樹林納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形成“雙核驅動”濕地保育格局。2024年,惠東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提供“科學修復—系統管護—社區共治”的“惠州經驗”。
點綠成金:生態價值轉化,實現共生共贏 經過系統治理,紅海灣(惠州段)不僅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更探索出一條“點綠成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4年,廣東能源集團以超400萬元競得惠東縣10年期紅樹林碳匯開發權,落地全國首宗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刷新國內碳匯交易雙項紀錄。通過紅樹林營造成果核驗,惠東縣還獲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1026.6畝,形成“固碳增匯—指標置換—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考洲洋區域,“紅樹林+養殖”耦合模式正在試點推進,250畝魚塭創新打造紅樹林立體生態養殖體系,形成“林下星蟲生態牧養”“潮溝青蟹共生系統”“灘涂貝類底播增殖”三類特色種養模式,創新推動生態養殖產業升級。
此外,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在好招樓濕地公園,來自深圳的研學團隊正在觀察鷺鳥的棲息情況。“這里的生態太好了,孩子們能親眼看到紅樹林生態系統,比書本上生動多了。”帶隊老師表示。目前,“生態修復+濕地旅游+研學教育”的融合發展模式已初見成效,海龜灣旅游區成為國家3A級景區,相關研學產品入選省級特色名單。
在黑排角海岸,主題民宿、星空露營地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環境變美后,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也好了起來。”當地民宿經營者笑著說。通過“專業運營+村民參與”的共富機制,村民們切實享受到生態改善帶來的紅利。
與此同時,國家級非遺“惠東漁歌”被賦予新的生態內涵,《漁村里的故事》等生態主題劇目將環保理念融入傳統藝術,通過“非遺展演+生態課堂”的形式,讓生態保護意識隨著漁歌的傳唱深入人心。
從污染防治到生態修復,從價值轉化到社區共建,惠州紅海灣的成功實踐,為美麗海灣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繪就一幅人海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