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泰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三水統籌”為原則,堅持“上下結合、左右聯動、長短兼顧”的系統治理思路,創新實施“前端排查管控、中端治理修復、末端生態凈化”的“三端治理”模式,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柴汶河流域生態功能穩步恢復。
堅持系統觀念,構建水環境治理新格局。新泰市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工作,將其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一線督辦,形成高位推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通過實體化運作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多部門集中辦公、聯席會商制度,統籌生態環境、工信、住建、畜牧、水利等部門力量,形成“一盤棋”治水合力。針對水污染防治突出問題,動態更新清單,開展常態化督導,匯總梳理突出問題,明確整改時限和責任人,實現閉環管理。
為精準掌握水環境現狀,新泰市組織執法人員與“環保管家”聯合開展巡查,采用“無人機+徒步”方式對柴汶河干流及20余條支流、35個入河涵洞進行地毯式排查,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檔”管理清單,全面完成160個入河排污(水)口的溯源監測與分類整治。同時,加強對東周水庫、金斗水庫、光明水庫等3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隱患排查,每季度開展63項指標的水質監測,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突出源頭管控,筑牢水污染治理第一道防線。在“前端”治理方面,新泰市緊盯入河排污口和涉水企業兩類關鍵源頭,堅決遏制污染物入河。一方面,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工作,實行“一口一策”管理,對已整治排口開展“回頭看”,鞏固整治成效;對未完成排口加強督辦,確保按期完成整治。另一方面,強化涉水企業監管,對33家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嚴格審核環評、排污許可、在線監測等環節,建立監管臺賬,嚴厲打擊超標排放、數據造假、偷排偷放等行為,推動企業依法排污、達標排放。
強化中端治理,保障流域水環境安全。新泰市以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流域治理為重點,不斷強化“中端”治理措施。一方面,持續推進縣級和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與保護區劃定,加強部門協同與信息共享,健全水源地風險防控體系。另一方面,針對華源礦井水等歷史遺留難題,采取“政企校”合作模式,建設日均處理3萬噸的礦井水處理廠,依托山東農業大學等技術團隊攻關治理難題,實現礦井水達標排放。同時,布設42個地表水監測點位,每月開展采樣監測,及時分析水質變化趨勢,為精準治污提供數據支撐。
注重生態修復,提升流域自凈能力。在“末端”治理中,新泰市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統籌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十四五”以來,先后實施新汶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柴汶河南宋大橋下游人工濕地等水質凈化工程和金斗水庫、光明河上游劉杜段等生態修復工程,有效削減入河污染負荷,推進柴汶河流域綜合治理。
在管理方面,實施柴汶河全流域分段管控機制,建立“點源—支流—干流”聯防體系,加密水質監測頻次,動態調整治理策略。在養護方面,積極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在谷里大橋、南宋大橋等河段投放濾食性魚類35萬余尾,補充生物種群,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推動流域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健全長效機制,鞏固治理成效。新泰市堅持“長短結合”,既狠抓當前問題整改,又注重長遠機制建設。短期內,組織力量對柴汶河及其支流開展全面排查,累計巡查河道410公里,所有問題均移交責任單位限期整改,并納入市級督導范圍。長期看,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緊盯政策資金導向,謀劃和申報一批重點治理項目,健全生態補償、資金保障、科技支撐等制度,推動水環境治理從“治標”走向“治本”。
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新泰市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柴汶河流域水質穩定提升,飲用水水源地100%達標,人民群眾的親水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下一步,新泰市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完善長效機制,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生態新格局。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