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水利部數據,2025年1—10月,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0094.7億元,實施各類水利項目4.6萬個,新開工水利項目2.8萬個。其中,新開工湖南省洞庭湖區重點垸堤防加固二期、廣東黃茅峽水庫、廣西邕北灌區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建設吸納就業248.4萬人,發放就業人員工資470.6億元。
水利建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產業,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從古代都江堰、鄭國渠的千年治水智慧,到新中國成立后黃河治理、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崛起,再到新時代“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的提出,水利建設已從傳統的防洪灌溉向水資源配置、生態保護、智慧管理等多維度拓展。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城市化進程推動供水排水需求激增,鄉村振興戰略對農田水利提出更高要求,水利建設行業正迎來以“補短板、強監管、提質效”為核心的轉型機遇。在政策持續加碼、技術創新驅動、市場主體多元參與的背景下,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成為保障國家水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一、水利建設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一)政策環境:頂層設計與地方協同推進 近年來,國家將水利建設納入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領域,通過“十四五”規劃、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政策文件,明確水利建設的戰略地位。2025年,水利部制定印發了《2025年水資源管理工作要點》。按照2025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部署,緊緊圍繞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這一主線,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強化取用水全過程監管,持續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完善地下水綜合治理體系,深化用水權、水資源稅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強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為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二)社會需求:多領域驅動需求升級 人口增長、城市化率提升和產業轉型共同構成水利建設的需求引擎。在農業領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灌溉工程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高效節水、智能灌溉技術需求迫切;在城市領域,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倒逼排水防澇設施升級,老舊管網改造、再生水利用成為新增長點;在生態領域,河湖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水源地保護等工程需求顯著,水利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在跨區域調配領域,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推動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以緩解北方缺水、南方洪澇的結構性矛盾。此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促使防洪減災體系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御”轉型,應急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需求持續釋放。
(三)技術環境:創新驅動行業轉型升級 技術革命為水利建設注入新動能。傳統水利工程正加速與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水資源調度、工程監測、洪水預警等領域廣泛應用,推動“智慧水利”成為行業發展新方向。例如,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檢實現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模擬流域水文過程,提升決策科學性;新材料、新工藝的突破則推動工程建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如生態友好型護坡材料、模塊化施工技術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同時,技術創新也推動行業服務模式變革,從單一工程施工向“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鏈條服務延伸,提升行業附加值。
二、水利建設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水利建設產業鏈涵蓋規劃設計、工程施工、設備制造、運營維護等環節,各環節協同性不斷提升。上游領域,建筑材料、水利設備供應商通過技術創新滿足綠色工程需求,如新型管材、高效水泵、智能監測設備的研發;中游領域,設計單位與施工企業加強協同,推動EPC總承包模式普及,提升項目管理效率;下游領域,運營維護從傳統人工巡檢向智能化運維轉型,催生專業運維服務市場。此外,產業鏈延伸趨勢明顯,工程建設與生態修復、文旅融合、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跨界合作增多,形成“水利+”產業生態,拓展行業發展空間。
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水利建設區域差異顯著。東部沿海地區聚焦城市水利、智慧水利和生態修復,如長三角、珠三角推進海綿城市和跨區域供水工程;中西部地區以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工程為主,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西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東北地區側重灌區現代化改造和黑土區水土保持;西北地區則將節水灌溉、生態輸水作為重點。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加快,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但水資源稟賦差異仍決定了各地水利建設的重點方向。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水利建設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五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分析:
“十四五”以來,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2022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首次邁上萬億元大臺階,并連續3年突破歷史紀錄。2024年達13529億元,預計“十四五”水利建設完成投資超5.4萬億元,是“十三五”的1.6倍。
“十四五”以來,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項,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加快優化。截至2024年底,我國共建成水庫9.5萬座、大中型調水工程200項、大中型灌區6924處、堤防31.8萬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從發展環境到現狀特征,中國水利建設行業正處于“內外驅動、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為行業提供了廣闊空間,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賦予行業新的增長動能,但區域不平衡、機制性障礙等問題仍需突破。如何在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命題。
三、水利建設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一)工程建設向“系統治理”轉型 傳統水利工程以單一功能為主,未來將更注重系統性、綜合性。流域治理從“分段施策”轉向“全域統籌”,結合防洪、供水、生態修復、航運等多重目標;城市水利從“灰色基礎設施”向“灰綠結合”轉變,推廣海綿城市、生態駁岸等技術,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農村水利從“分散建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推動灌區連片改造、小型水利設施產權改革,提升管理效率。
(二)技術創新引領“智慧水利”深化 信息化、智能化將貫穿水利建設全流程。在工程設計階段,BIM技術、數字孿生實現可視化建模與仿真優化;在施工階段,智能裝備、無人化施工減少人工依賴,提升工程質量;在運營階段,物聯網監測網絡、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水資源動態調度、工程安全預警和應急響應智能化。同時,跨界技術融合加速,如5G與水利監測結合、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水資源交易,推動行業向“數據驅動”轉型。
(三)市場主體向“多元化、專業化”發展 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社會資本參與領域將從經營性項目向準公益性項目延伸,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協同治理模式。行業分工更趨細化,專業型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如節水設備研發、智慧水利解決方案、生態修復技術等,大型企業則向全產業鏈服務商轉型,提供“投資-建設-運營-維護”一體化服務。此外,國際合作將從工程承包向技術標準輸出、產能合作升級,提升中國水利建設的全球影響力。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