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肩負著探索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任。福建、貴州、江西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有著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環境,將探索建立各有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江西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連綿起伏的丘陵、谷地以及少量平原經由縱橫交錯的江河水系連接,構成了江西省山水相依的自然面貌。立足鄱陽湖流域獨立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打造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樣板區,探索大湖流域保護與開發新模式,對江西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從國際經驗來看,流域綜合管理已成為河湖開發和保護的普遍趨勢。河湖流域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流域中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活動通過水循環紐帶作用,相互聯結、相互影響而成為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一些發達國家經過長期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域綜合管理模式,即以流域為單元,通過跨部門與跨行政區的協調管理,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土、生物等資源,從而實現流域公共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從江西省的實踐來看,鄱陽湖流域的綜合管理工作已有一定經驗積累。1983年啟動的“山江湖工程”是中國早期流域綜合管理工作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山江湖工程”提出的“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的治理理念,把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上日程,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擴展為治山、治水、治窮融為一體的生態經濟系統工程。“山江湖工程”實踐探索出的一系列綜合開發治理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帶動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進入良性循環。“山江湖工程”施行30余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31.5%上升到63.1%,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從我國河湖管理現狀來看,流域綜合管理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已有部分流域建立了流域管理機構,但其職責主要集中在水文水利方面,流域水環境方面仍缺乏有效的綜合管理機制。“河長制”建立的行政首長負責制和跨部門協調機制可以看作流域綜合管理機制的一次探索,強化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執行力,解決了多頭治水的難題,但在統一管理流域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活動等一切涉水事務,統籌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土、生物等資源方面仍需大量實踐探索。創新流域綜合管理,江西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又有30余年的“山江湖工程”經驗積累。抓住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有利契機,在打造“河長制”升級版過程中,推動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試驗,探索大湖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模式,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構建跨行政區的流域管理體制機制。要建立并完善流域綜合管理制度體系,在“河長制”基礎上組建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機構,統一流域環保目標責任制、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聯合執法、環境信息通報、環境預警等工作機制,從省級層面對流域開發與保護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管理;制定并實施更嚴格的生態保護法規條例,規范鄱陽湖流域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等各種行為;健全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生態文明績效考核與責任追究等制度體系,保障流域綜合管理成效。
制定綜合保護與發展規劃。要加快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省級空間規劃編制機制和覆蓋全流域的開發保護制度;制定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綜合保護發展戰略,制定總體以及分區、分階段的發展和保護規劃;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監測、預警和評價,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導向。
建立流域生態環境統一監測網絡與大數據平臺。要著力打造統一規范、天地一體的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網絡,全面覆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與生態狀況監測,實現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積極建設“生態云”大數據平臺,建立生態環境質量趨勢分析和預警機制,為流域綜合管理決策提供科學支撐;積極推動信息共享與交流,大力支持湖泊保護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引導公眾參與協同治理。
深入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治理與生態經濟建設。要加快建設流域污染源系統控制機制,統一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構建生態治理市場競爭機制,以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為導向,推進污染第三方治理;以民為本、因地制宜,著力培育具有流域地區特色的綠色產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實行農業補貼;推廣綠色生態農業技術和循環農業模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以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與無害化。